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入网须知|广告须知|在线客服|网站地图|网上提交|网上注销|English

  首页 >> 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隆重开幕专题
陈清泰:把握新能源汽车机遇

2010-09-10 [ 字体: ]
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10年9月3-5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在3日下午举行的论坛VIP圆桌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做了相关重要报告,下面是他的发言实录。

  主持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汽车产业如何实施转型升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就这个议题,我们请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先生做重要报告,大家欢迎。

  陈清泰: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下面我想就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几个问题,和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两个问题在这儿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讲一下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几个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金融动乱的底层不断涌动着一股产业革命的热流,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在寻找引领自己走出危机,和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技术和新的产业支柱。下面我想讲四个小问题:

  第一,中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希望和亮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产业的诸多矛盾爆发了。比如一般加工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低端。再比如,由于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支撑造成的结构性低效率进一步明显,高消耗,重污染,低效能的产能淘汰迟缓等等。现在中国需要进口什么,国际价格就上涨,中国能出口什么,国际价格就下跌,进口价和出口价的剪刀差造成了中国财富的外流。种种情况表明,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昨天的那些经济增长的保障性因素已经成为今天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经济结构不可能再重复过去。

  另外一方面,中国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劲的同时,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呈现,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要素的结构升级,创新要素日益充裕,特别是基础教育、职业培训逐渐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始显现。相应的,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开始由低成本的一般制造转化为低成本研发和低成本复杂制造的优势。

  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发展国家做不到,而技能劳动密集的程度发达国家又做不起的领域,这是中国产业放手施展的空间,是中国产业和企业挤入全球领先地位的亮点。我想这是我们分析国内外因素可以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它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将对所有产业和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华为、中兴、腾讯、(麦瑞)和利时等这些企业,它们正是利用了中国廉价的聪明的勤奋的工程师所创造的研发优势,奠定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这些公司,它可以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名研发工程师,这在发达国家也是很难想象的。华为的技术专利年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而比亚迪、三一重工等,他们正在智力和劳动双密集的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正是看中中国的廉价的知识型人力资源的优势。目前,所谓大学毕业就业难,意味着我们有庞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后备。比较优势的变化,既对既有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压力,也为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第二,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重大技术变革产生之初,给后起国家的技术跨越提供了机会,就成熟技术而言,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而对有些即将产业化的技术差距却没有那么大。处于萌芽期的新兴产业,技术尚不完善,知识产权的壁垒尚未形成,产业垄断地位还没有确立,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具有革命意义的新技术,领先国家因为对传统技术的路径依赖和巨大的资产存量的拖累,有的时候会犹豫和踌躇。而后发国家则可以轻装上阵,两者的反差提供了追赶的机会。比如,九十年代无线通讯和当前的电动汽车,把培育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步骤,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将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形势,使我国工业化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使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将由引进模仿为主,开始走向自主创新;二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第三,由产业链的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延伸;第四,是由产业跟踪转向在某些领域开始挑战领先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将创造出更具前景的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大量较高收入的岗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将大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由一个技术消费国转变成技术创新国。将大大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还将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韩国和台湾地区很成功的一点就是,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培育了自主创新能力,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培育出了本地资本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锻炼出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创造了世界水平的企业家,我想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升级,在技术模仿阶段,大都是国外发展出新技术、新产品,比如PC,手机等等,我们引进技术或者接受产业转移,以加工制造为切入点,快速进行产业化跟踪,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我们很快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很少有属于自己创新的产品、品牌,也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也十分微薄,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新兴产业是生产力提升的一次爬坡,意味着我们要从长期所熟悉的那种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经济活动,要升级为主要依靠自主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能力,新兴产业不是靠单一技术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也不是靠一次偶然的技术领先所能决定的,政府和企业关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首先要聚焦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无从谈论新兴产业,技术受制于人,就无所谓发展方式的转型。

  现在,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不是缺乏资金,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乏以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为灵魂的软实力。进入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阶段之后,过去三十年,我们长期依赖最为熟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转向关注创新能力的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由热衷于低端制造转向关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就是说,我们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抓今天的新兴产业,我们必须理解,如果我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不能转变,不能由低端制造向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环节延伸,就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当前,要防止接过发展新兴产业的口号,却推行升级版的外延扩大和新一轮的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低端制造,不要制造了一场虚热,而发展方式又回归到原点。

  第四,技术追赶的挑战。中国工业化必须有自身的技术来源,没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品牌、标准支撑的世界工厂,不仅不能更多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而且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经济,很难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追赶战略,一些企业的技术视野拓宽了,看到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巨大技术落差激发了他们技术学习和技术追赶的热情,实现了技术跨越。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则认为自己的技术实力根本无法匹敌,放弃了技术创新的努力,走向了漫无边际的多元化经营。

  有的企业把技术引进作为省时省力的技术来源,认为自己就没有必要再去技术创新,结果掉进了技术依赖的泥潭。有的企业则宁愿放弃自己的技术和品牌积累,企图通过合资持久的获得技术来源。实际上,日本、西班牙、韩国以及台湾省等,也都经历了技术引进的过程。他们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立,再到技术输出,大约经历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中国大规模技术引进已经有二十年,但自主研发能力却提升得非常缓慢,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像我们这样经历如此之长的时间,消耗如此之多的外汇,引进如此之多的技术项目,到现在主要技术仍受制于人。

  在这期间,我们已持续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产业群,但是,自主技术能力却不足以支撑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亲眼目睹了从磁带录像机到VCD、DVD,从彩色胶卷到数码摄影,从彩色显像管到平板显示器等技术升级中,中国产业一幕幕的惨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革命所创造的技术平台可以被我们共享。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技术扩散效应对我们的技术追赶创造了有利条件,把握的好,甚至可能实现跨越。但技术创新能力它是一种内功,只能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中筑就,如果对这些有利条件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或者把握不当,或者以投机的心理寻求捷径,就有可能由技术自卑发展为技术依赖,有利条件的本身就会变成陷井。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有两种模式,会产生两种结果,如果把技术引进作为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缩短技术学习的过程,那么每一次的引进就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提升,经历一次、两次的引进,就会走向技术自立,进而实现技术输出,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如果以技术引进来替代自主研发,那么由于自主研发被替代了,研发人员就失去了宝贵创新实践的机会,创新能力必然衰退,经历一次引进,就会有一次的退步,这是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过程,最终就会掉进技术依赖的泥潭。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后者是一种企业自杀,或者是自残的行为。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凡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例如宇宙飞船、核潜艇等,在只能从侧面吸收和借鉴国际科技成果的情况下,经潜心努力都开发出来。在汽车行业,曾经被打入另侧,没有引进合资条件的企业,反而在聚集研发人才,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上走到了前面,曾一度作为行业主力军的企业,应该承认在一段时间反而落后了。技术追赶不仅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更难克服的是来自内部创新文化的缺失。创新必须有公司战略的指导,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必须耐得住寂寞,实现技术创新,必须战胜自我。

 

 
打印文章】【保存此文章】【关闭窗口】【 发送给朋友
AutoInfo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介质擅自进行复制或镜像。
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反馈至info@catarc.ac.cn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成林道218号  信箱:天津市第59号信箱  邮编:300162 
信息资源:(022)84772803 传真:(022)24370547
合作热线:(022)84771576、84770772、84771242
津B2-20020089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1/06/24 12: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