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大会】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 李建国在泰达汽车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2025-09-17 08:23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3日“开幕大会:改革创新再深化 ‘十五五’汽车产业政策与愿景展望”中,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 李建国致辞。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 李建国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盛会。二十多年来,它为汽车产业各界提供了宝贵的沟通交流平台,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天津,共同探讨数智时代汽车行业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在此,我代表国家数据局科技司,向关心和支持数据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如刚才多位领导和专家所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键领域,更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不仅是汽车智能化演进的核心支撑,更是未来产业生态重构和价值链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自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我们的重点工作围绕一条主线和三大建设展开。具体来说,是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建设。

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包括大家非常关心的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一系列制度设计。

二、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点的可信环境,涵盖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各类可信数据空间的具体形态。

三、以实际场景应用为导向,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等各类数据资源的合规高效利用。

四、构建统一规范、高效公平的一体化数据市场。

五、推动数据产业本身的创新与发展。

数据领域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持续探索与实践。今年,很多汽车企业也积极参与我局组织的数据基础设施、可信空间、高质量数据集等多项先行先试工作。在此,再次感谢大家对数据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接下来,我将结合数据工作,从数据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三方面的思考。

第一,汽车行业数据规模大、应用场景广、跨界融合性强,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的重要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每日产生海量的高质量感知、控制与交互数据,可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大模型训练、高精度地图测绘、实时路况感知和交通调度优化等领域。因此,汽车数据不仅驱动着本行业的技术演进,更支撑着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能源互联等更广泛数字化生态的构建。汽车行业不仅是数据的应用者,更是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关键贡献者和战略支撑点。

第二,数据正在深刻重构汽车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与组织形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数据驱动产业变革的时代,汽车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产品,而是逐渐成为集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的逻辑正从单一技术驱动转向“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并逐步进入以数据赋能全链条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从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到个性化定制和预测性维护,数据正在系统重塑汽车行业的发展范式。

第三,数据安全是汽车行业数智化发展的生命线。汽车数据涵盖高精度地理信息、个人行车轨迹、生物特征等敏感内容,一旦泄露或滥用,将直接危及用户隐私、企业利益甚至国家安全。必须坚持数据开发利用与安全防护并重,加快建立覆盖汽车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销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支持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可信流通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数据安全认证与合规体系建设,为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构筑坚实防线。

各位嘉宾、朋友们,数据赋能汽车产业既是时代机遇,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希望广大车企、供应链伙伴和科研机构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携手推动数据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数据“转起来”、场景“活起来”、价值“涨起来”。国家数据局也将持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各方协同推进汽车产业与数据要素更紧密结合,注入数据新动能,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为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泰达汽车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http://www.autoinfo.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