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08:25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联合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3日“开幕大会:改革创新再深化‘十五五’汽车产业政策与愿景展望”中,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发言。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 李天威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非常高兴参加2025泰达论坛。泰达汽车论坛创办21年以来,始终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应该说为我国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大气环境司对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汽车产业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先后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文件,俗称的三个“大气十条”。大力推进了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优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推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
从2013年到2024年,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8%的同时,全国细颗粒物的浓度(PM2.5)下降了59%,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实现了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常在的历史性转变,应该说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成为全球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3.59亿辆,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每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达到了46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的第一大来源,大约是工业园排放的1.4倍。“十四五”以来通过提标准、推淘汰、强监管、建能力、促保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应该说在汽车保有量维持25%增速的同时,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分别下降了31%和13%,成功助力了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上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大幅提升车辆排放控制水平。全面实施了机动车和汽柴油国六排放标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标准,标志着我国新车排放控制水平和油品清洁化水平基本和世界接轨。跟国五排放标准相比,国六排放标准实现了燃料中立,也就是说所有的燃料都一视同仁,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新增的颗粒物数量指标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较大的超级颗粒物:轻型车重点控制尾气和蒸发环节的碳氢化合物排放,控制水平比国五提高了40%和85%;重型车重点控制尾气排放中的氮氧化物,比国五控制水平提高了70%,并且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在全球范围率先实现了车载诊断系统远程数据联网,为重型车的智能化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国六排放标准促进了我国发动机原始排放控制水平的全面升级,高效三元催化剂,颗粒物捕集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碳捕集器等后处理技术普遍使用,满足国标的要求,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了,中国汽车出海的环保竞争力也已经凸显。
二是推动淘汰更新,大幅提升清洁车辆比例。我们推动将国四及以下非营运中重型货车纳入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补贴范围,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国四及以下营运货车的淘汰力度,全国重型货车国四及以下老旧货车的占比从2020年的59%下降到2024年的30%。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为切入点,推广新能源重卡的应用,综合的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新能源重卡的销售量占比从2020年不足1%提升到2025年8月的18%,1-8月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量达到9.8万辆,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量。
三是强化排放监管,持续增强行业公平发展效能。推动新生产机动车环境达标监督检查,开展机动车排放专项检查。今年以来,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9家车企23个车型的车辆开展了排放召回,涉及车辆40.6万辆,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指导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排查整治,重型货车问题比例较去年下降了40个百分点。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压实车辆的生产、使用、服务等全链条责任,以高效监管为汽车行业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行业环保科技能力。建立健全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管系统,统筹3000多个不同的自动排放检测点位,1.5万家排放检验机构,500多万辆重型车远程排放监控和执法检查数据,实现柴油车排放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指导各地加快重点行业的企业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截止到今年8月,全国共有6639家企业与国家平台联网,为企业清洁运输的核查、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提供技术支撑,对于发现的排放超标等问题,溯源车辆生产环节,帮扶企业开展整改。监管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是完善制度保障,持续增强行业环保社会责任。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编撰《生态环境法典》,推动将内燃机车生产企业涉及发动机的法律责任写入法典。完善生产不符合标准机动车的法律要求,持续完善移动源排放标准和管理体系,健全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排放检验、排放召回等环境管理制度。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清洁运输,全国的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金属、水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港口清洁运输的比例达到了70%。
尽管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远未到喘口气、歇歇脚的程度,更谈不上沾沾自喜。我们国家空气质量还没有摆脱气象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的天气过程时有发生,也不排除跨年霾的出现。记忆犹新的是2023年12月24日到2024年1月8日,发生了一次持续16天的跨年霾,涉及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污染峰值面积达到了270万平方公里,这16天就把全年PM2.5浓度拉高了2.4微克/立方米。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也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PM2.5仍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污染物,5毫克/立方米是目前研究认为能够较好的保护居民健康的浓度值,PM2.5年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将上升8%。所以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把PM2.5的平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紧到5微克/立方米。美国、欧盟等重要经济体相继调整空气质量标准,加大了防控力度,以更好的保护人体健康。
2024年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29.3微克/立方米。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国际最先进的水平和最先进的标准,但是世界在进步,我们也不能原地踏步。还是要进一步的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汽车氮氧化物和尾气排放已经分别超过了全国排放总量的40%和20%,日益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核心因素。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济南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汽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普遍超过了40%,甚至北京、深圳、成都这些大都市都已经超过了50%。
我们注意到,当前汽车行业违法违规问题仍时有发生。
1.部分企业达标管理出现问题。近两年,我们针对有问题线索的新生产机动车及非道移动机械开展环保达标监督检查,排放不合格、OBD缺陷等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部分企业长期不按法规要求开展生产一致性及在用符合性的自查,量产排放控制单元软件标定识别码和标定验证码不按规定备案等问题非常普遍。
2.在用车弄虚作假问题依然突出。去年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机动车检验检测专项执法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部分在用车年检机构为了利益,依旧我行我素,依然弄虚作假。重型车三不、两改、一黑的问题,也就是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加尿素、不正常运行车载诊断系统、擅自改装、擅自篡改现象依然存在。用车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暴露出部分车企技术上的问题,车辆污染控制装置OBD系统被拆除、被篡改,屏蔽难度小,车辆发动机控制单元程序被破解的门槛低,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和排放风险。
3.排放耐久性风险开始显现。车辆三元催化剂中的贵金属直接影响污染物的转化效率,对排放的耐久性起着重要作用。应该说在国六排放标准实施的初期,汽油车、重型燃气车的三元催化剂贵金属用量都是足的,耐久性也是有保障的。但是近期我们监管调研发现,随着行业降成本压力加大,个别车企三元催化剂贵金属用量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有的还用便宜的贵金属,效果就大打折扣,排放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我们说降成本不能降环保绩效,减费用不能减公众的健康福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十四五”高质量收官和系统谋划“十五五”策略方式方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坚定不移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统筹运用正向激励和环保约束等手段,为汽车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的供给和监管的手段。
我想主要是这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稳妥的推升级,技术标准永远是引领产业进步的火车头。今年我们将尽快修订国六排放标准的修订单,完善管理要求,支持新技术、新试验、新形式的车辆发展。现在的车发展也太快,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样式翻新,轴的长度、车的大小都有很大变化,老标准也已经不适应了。同时我们会加快推进轻型、重型汽车国七排放标准的制定,国七标准的思路将由以往的单车型排放限值的管理,转变为单车型排放限值+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双管理。统筹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推进近零排放技术的应用,指导车企提升OBD防刷写防篡改、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或拆除报警提示等技术水平,同时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第五阶段的开放标准,完善在线监控技术要求,拓展发动机作业功率排放控制范围,推进碳污协同减排。
所以我们也希望汽车行业、非道机械行业、零部件行业和国内外有关的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参与国七标准的研究制定,献计献策,共同制定切实可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
第二,坚定不移的强监管,合法合规、达标排放是企业的基本底线。排放造假,特别是新车企业源头造假,性质恶劣,不能姑息。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新车生产一致性和在用符合性的抽查,从车辆一出生就要管起来。我们将依托机动车环保监管平台,系统分析新车的环保信息公开、生产一致性自查、OBD联网数据、在用车定期排放数据,筛选问题线索,对于发现问题的企业和风险的车型力争全覆盖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我们还将跟市场监管部门一起,加强排放召回的管理,让存在缺陷的车辆及时被召回处理。
第三,多措并举抓零排。聚焦运输量大的钢铁、火电、煤炭等重点行业,推进大型企业点对点清洁运输。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快递物流、生活物资运输,发展外集内配的配送体系,城市内部运输全面新能源化。聚焦港口、机场清洁低碳发展,推动主要港口和机场的物料倒运,集装箱码头场内倒运的车辆、机械新能源化。积极推动跨省零排放货运通道的建设,推动大功率充电、制氢、运氢、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将持续推动国四和以下高排放车辆的淘汰,为清洁车辆的发展腾挪更多的市场空间。
第四,持续不断的争创新。未来的环保监管一定是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监管,一定是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穿透式监管。我们要更多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能的识别造假、超标的这些行为,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检验、维修、监管等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同实现全国一盘棋。要管住人,也就是要管住那些第三方机动车排放检验检测机构,通过严格准入,加强日常的双随机检查,严惩软硬件作弊伪造数据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坚决清出去。要管住车,重点是重型车,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等技术手段,定点识别、重点打击那些破坏装置、篡改数据、该加尿素不加尿素的违法行为。同时要探索差异化的分类管理,对于那些主动安装远程排放监控终端,并一直稳定达标的优等生货车,给予定期检验免上限的鼓励,对于那些抓到超标的,那就要取消优惠。
第五,协同联动数字转型。推动加强汽车及上下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推动原材料、产成品清洁运输,鼓励企业采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推广节能生产设备和工艺,加强废弃物的管理和回收利用。新能源车的发展其实如果要是全周期计算,还应该把电池这些报废所消耗的能源、资源算进去,不能光算使用阶段,这个量也是非常大的,现在汽车的报废消费难题已经开始日益显著。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制冷剂的替代,这个跟相关企业也有关系。今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印发,明确汽车行业至2029年7月1日起,禁止新申请公告的M1类车辆空调系统使用全球升温潜能值大于150的制冷剂,也建议相关企业做好计划,确保履约工作顺利推进。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蓝天白云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是一场关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健康福祉的深刻变革,应该说这条路很长,但很正确,正确的路都难走,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在座的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社会各界携手起来,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驶向一个更加绿色、更加清洁的未来。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泰达汽车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准转载。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http://www.autoinfo.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