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汽车业变大变强 新能源汽车是唯一出路
2014-09-05 22:30:59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字号:大 中 小
9月6日~7日,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以“深化改革与汽车强国战略”为主题,汇聚了100余位政府领导和企业领袖以及600余位国内外业界嘉宾,就“产业改革与政策取向”、“企业改革实践与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品牌经营与价值提升”等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次论坛一如既往的以“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汇集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建设汽车强国的路径和突破口。以下为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记者对比亚迪汽车集团总裁王传福的采访实录:
记者:最近出台了很多新能源的利好政策,新能源利好政策对新能源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持续多久?
王传福:作用是根本性的,利好政策的出台对市场推动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本来就是有一个周期的,但是我相信这个周期是持久的,对新能源的发展很多都在提速,从数据上能看出,新能源的销量也在节节攀升,而且不断创出新高,作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企业,从比亚迪来说我们也在分享政策的福利,我们也积极准备了一些车型,像公共交通电动化,像大巴、出租车,私家车方面,我们推出了双模的系列产品,我们和奔驰合作了一个腾势,这个月就要上市,都能够增加销量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做出贡献。
记者:您能具体说说这个政策红利给比亚迪带来的推动作用吗?
王传福:我想这个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就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说现在国务院推出的新能源的一个指导意见其中有三十条,因为比亚迪也在全球也做新能源车的推广,国务院推出的这三十条在全球是最系统最完整的一个新能源体系,也是迄今为止把新能源在中国发展碰到的几乎所有的障碍,所有的困难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国外也碰到很多问题,没有政策支持,中国强势的政府体制,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我相信,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应该全球最快的。
记者:大家一直在提通过新能源来达到一个“弯道超车”的效果,您觉得这个弯道是否存在?
王传福:应该是存在的。就像是习主席说的,通过汽车业变大变强,新能源汽车是唯一出路,新能源车早期还需要一些政策的支持,中国有这么密集的政策支持,一定会让新能源最新先跨入技术的门槛,最先跨入规模的门槛,最先跨入市场的门槛,变成一个良性的市场驱动。
记者:现在您觉得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呢?
王传福:我觉得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阶段,比如说我们的公共交通在新能源大巴的使用上在全球都应该是最大的。私家车这块儿在成长过程中,相对比预期慢一些,但是随着三十条出台,以及政策合力,我相信也会把私家车的新能源化推动起来。在面临一定中外的国情差异的同时,插电式的,例如比亚迪双模式的更占主流。
记者:现在国内对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插电式电动车的是否都属于新能源有一个争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传福:我觉得这个不存在争论,从全球看插电式是属于新能源的,中国的政策也明确规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它解决了旅途忧虑问题,在城市里就是纯电动车,里程能在50到80公里,它也能够跑长途,那么这个插电式刚好更满足中国这样的国情。美国今年一到六月份新能源车插电式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大于纯电式的增长速度了。从中国的销售数据看,插电式的销售量也远远大于了纯电式。而且,我们认为插电式车通过销售后续调查,大多数人都是在城市里用电能,只有跑长途才会用油。我们对购买比亚迪新能源车的1000户进行分析,90%的里程是用电,只有10%是用油,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电动车。也是由于我们必须要解决旅途忧虑的问题,国内不可能一下子建足够的充电站,所以我们通过双模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等到有一天充电站和加油站一样多了,也就不需要双模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市场产物。
记者:现在来看比亚迪对于新能源车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战略有什么想法?
王传福:其实我们在八九年前就提出了公共交通的电动化,我们开发了大巴还有出租车等新能源产品,我们觉得这个意义更大。公共交通的排放量大,运行时间长,在政策的支持下,全面的开展新能源的道路。 在南京投放了650台,在南京青奥会上也有了很好的反响,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一个很亮丽的名片。同时又在南京投放了500台纯电动出租车,也是继深圳又一次投放有很好的反响,我们在国外也投放了很多,效果也还是不错的。对于私家车,我们是插电和双模为主,再下一步我们年底要推出一部SUV的双模车,我相信效果会比其他的还要更好,我们和奔驰合作一个腾势,这个月也要上市。等到市场政策慢慢落实下去以后,我们会有很好的势头。
记者:借助奔驰共同合作的腾势这款车,肯定是一款高价位的新能源车,要如何进行品牌宣传,让消费者接受这样一个高价位的新品牌呢?
王传福:传统的合资都是用市场换技术,而我们和奔驰的合作是技术换技术的合作,品牌注册在中国,用中国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结合奔驰130年的造车技术安全理念投资30亿一起努力打造的一款车。我们相信这款车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