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AESC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2019-09-01 13:04:13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字号: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发展壮大新动能”为主题,以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己任的“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8月30日至9月1日在天津召开,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未来将继续发挥凝聚社会各界精英共商汽车产业发展大计、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

远景AESC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

  感谢组委会,今天我们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这一环来谈谈远景AESC的认识。

  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远景AESC。AESC在2007年由日产和NEC合资建立,前身是日产集团旗下的动力电池公司,它陪伴着日产的纯电动汽车——聆风(leaf)一路走来。总结AESC这款电池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目前全球最安全的动力电池,到目前为止已为48万辆聆风纯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品及服务,并在日本、北美、欧洲运行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出现重大的着火、自燃等安全事故。

  第二,它是最国际化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在日本、北美、欧洲都拥有生产基地,未来即将在中国拥有生产基地,拥有全球化的供应能力。

  第三,AESC还有一个非常大特点,就是遵循整车厂的质量体系。因为它脱胎于日产,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要求。

  远景是一家全球能源科技公司,于2007年成立,一直专注于新能源发电。远景能源以风电业务切入,目前是全球前五、中国第二的风机制造商。远景之所以收购AESC在于我们要开始致力于用户侧业务,我们认为纯电动汽车是未来用户侧最大的增量市场,而这个增量市场最关键的载体是动力电池。纯电动汽车它是一个运载工具,但也是一个移动储能,以能源角度来看动力电池,我们会发现它具备更大的价值。我们今年4月完成对AESC的收购,目前为止远景是AESC最大的控股股东。

  动力电池作为行业的热点话题之一,今天我们聚焦两个挑战:第一个是安全问题。第二个是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体系融合的问题。

  AESC的电池为什么能做到将近50万辆电动汽车,超过8000万个电芯,跑了十年没有出现严重安全事故?汽车百年工业发展史离不开安全的技术创新和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都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答案。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质量体系的完善和坚守。汽车是平常百姓的必要工业品,很少有人会怀疑它的安全问题,为什么?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汽车发明了很多安全技术与产品,无论是安全带、安全气囊,还是ABS,这些安全的技术与产品使得汽车越来越安全。

  第二个关键是安全的质量体系以及相关法规的建立。这使得我们汽车的标准门槛越来越高,安全测试以及认证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汽车本身越来越安全。新能源汽车是个新生事物,如何做好还是得用老方法。第一是坚持技术创新,第二是坚持安全法规,坚持完整的系统测试。

  远景AESC在动力电池上的核心反思就是对于安全的敬畏让我们做了一些战略选择,并严格实行了这些战略选择。

  第一点就是测试验证。一辆车走向市场可能需要六年的开发周期,经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测试,从零部件测试、单元测试、整车测试,测试之后还要经过国家严苛的质量体系认证。对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它的测试认证体系一定要完善。安全,它是坚守和效率成本之间的取舍,我们认为一定是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再来谈成本与效率,这个坚守是至关重要的。

  远景AESC,之所以看好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来自于成熟、顶级的汽车厂商,日产对它有苛刻的研发测试要求,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测试与验证是AESC确保安全的基本保障。

  第二个,技术的坚守。在技术的选择上我们坚守叠片工艺。在这基础之上再通过技术的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发现其他工艺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我们认为只有在最安全的工艺基础上去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它的生产成本是技术上的一种坚守。

  第三,电池里还有很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老化。现在市场上,动力电池有的老化时间只有两天,而有的则是二十天甚至于三十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我认为这个还是对安全的坚守。两天和二十天之间是巨大的资金占有以及成本消耗。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二十天甚至于将近三十天而不是两天?因为我们对于安全的敬畏,是对质量体系的坚守。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数据来验证,更多的机理来说明为什么需要二十天、三十天,而不是两天,我们也希望老化的时间越来越短,但是技术的发展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在我们彻底了解背后机理之前,我们一定要坚持最终以安全为底线的这个结果,这就是我们对安全的认知。

  第四点,我们一定要坚持从整车厂的质量体系要求动力电池生产。整车厂的质量体系,应该说汽车行业的质量体系是全球工业体系里最严苛的体系之一。它不仅拥有海量的出货量,这些质量体系建立的背后是惨痛的教训,是一次又一次的召回事故,甚至是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代价之后才有的经验结晶。坚守这些成本换来的体系,把它执行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的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企业来讲,要从研发到产品出厂严格按照整车厂的质量体系。

  接下来我谈第二点,就是动力电池的发展未来对能源系统融合的一个挑战。大家市场忽略一个问题就是纯电动汽车给能源体系带来功率的挑战,举个例子,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在600万辆,如果其中60万辆是纯电动汽车,按照50千瓦的快充功率,这些车充电需要30GW的用电负荷,上海和北京2018年的平均用电负荷也就是20-25GW,相当于上海和北京的功率容量要翻一番,这才只是10%的车辆换成纯电动汽车。可能大家会说这些车不会同时充电,但未来如果我们都开新能源汽车,因为开会聚集在此地同时充电,这区域的功率就会达到峰值,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它?只能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动力电池或者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体系的协同。

  随着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未来我们将迎来碎片化的能源体系,无论从发电侧到使用侧。纯电动汽车是未来整个电力市场最大的增量,第二是楼宇、工商业,这是存量市场。如何将这些碎片能源更好地融合?只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新能源汽车、储能以及分布式能源进行相互协同,才能解决能源碎片化带来的挑战。

  还有一点,物联网技术未来能够给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池这块带来主动安全,我们认为未来电池的监控一定是实时监控,实现百分之百的在线监控。一旦发现电池有任何问题,系统会主动上报,并提示用户达到主动安全,而不是被动达到安全线之后再去提醒。另外就是电池的梯度利用,如果不把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给到下一个环节是没办法实现电池梯度利用最佳的价值利用。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电池才可以在梯次利用时通过数据进行筛选,从而做到不拆包、不检测,极大减少筛选成本,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新能源汽车第一次购置贵的问题。

  解决现在两大挑战,一个是安全的挑战,一个是能量系统融合的挑战,未来核心的利用好物联网,物联网是一个基础的关键技术,谢谢大家!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http://www.autoinfo.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