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首页-公告资讯-新产品公告-汽车统计-政策法规-专题分析-研究报告-摩托车统计-汽车新技术

石建辉:“走向全球”——中国零部件企业全球化实践

2013-09-11 16:20:31 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我们现在还没想清楚到底怎么样走向全球,因为我们研究了零部件企业,他们都是根据市场来布局的。因此,我们今天尝试到这里讲讲看,我们作为一个小的零部件企业是做车身外饰,我们希望让车更美、更轻、更强。

因为中国市场让我们拥有了全球各个汽车厂的客户,这个客户也让我们有机会跟着他们走向全球。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海外有三家设计销售公司,有六家工厂,同样也有九家合作伙伴让我们进行全球的更好的布局。

这是MINTH今年销售,大概15%的营收来自于在海外制造,33%来自于海外,目前我们有15%的员工在海外,目前的精英决策层50%来自于海外,在中国工作,资金的话59%来自于海外,因为我们希望用海外资金做全球性的布局。在海外当地的部分,我们高管团队大概90%是当地化的,整个销售额比重94%来自于跨国车企,这是我们MINTH在走全球化的现有的数据。

为什么MINTH要走这样的道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还有中国车市放缓增长的状况,以及从长期来讲中国陷入价格战的状况,让我们觉得生存面临着压力。同时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发展,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人才,让我们从整体上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当时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汽车企业总有一天会走向全球,作为零部件企业我们先走走看,看是不是有这个机会。同样也是希望实现我们的愿景,让车子更轻、更美、更强。

对MINTH来讲,因为中国的市场让我们有机会走向全球,因为让MINTH拥有了全球的客户,同时我们在香港上市的MINTH有更充裕的资金,我们在全球初步建立了全球网络。同样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以及低成本的研发,让我们有机会把中国制造以及中国“智”造输出到海外。

从目前来看,我们觉得要成为全球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我们觉得是时间上的问题。但是如果真的要在全球汽车零部件领域成为一个大的企业,我们需要时间,成为全球500强的门槛大概在100亿左右。我们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化衡量指标有五个,营收50%来自于海外,第二个能够在全球实现我们的全球性布局,第三个组织团队让我们有30%的董事会成员和精英团队全部来自于海外,另外我们的应急能够全部来自海外,同时能够形成全球化的文化融合。

2003年,MINTH将产品卖到海外去,到2007年我们在美国收购第一家企业,到泰国、墨西哥、德国,我们陆续开展了六家制造企业,同时在美国、德国设立了三家制造公司,实现了销售、制造一体化的网络。或许我们还有全球化2.0,希望我们的全球海外布局能够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东欧国家,能够把我们的全球性主要的汽车生产区域以及成长市场,完全我们新兴的布局。

到目前为止我们采取了三个方式,刚才金军先生讲了,我们是2007年在美国收购了,和日本企业一起收购了,今年在德国收购了一家企业,另外我们合资是在泰国跟当地的企业合资的,在墨西哥跟日本的一家企业合资的,我们也独资的全资在墨西哥设立了第二家工厂,泰国设立了第二家工厂。尽可能根据自身的能力状况和当地的市场环境,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

我们认为走全球化有几个重要的进程,第一个需要跟全球的客户建立全球的联盟关系;第二,需要在全球完善研发制造和合作的国际化布局;第三,我们需要培养国际化实业的管理团队;第四,形成国际型公司的管理机制和流程;第五,希望在企业文化里面融入开放以及包容的企业文化。

当然我们走了这么多年,吃了很多苦头,交了很多学费,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里是没有标杆的,所以我们觉得有时候收购的时候,不要看到价格便宜就买,总是要吃苦头的,当时2007年我们买了美国公司,就感觉到这不是我们想干的。我们当时想到觉得很幼稚,现在慢慢的成熟了,比如我们这次在欧洲收购的相对比较轻松,团队的组建也比较轻松。定外我们团队的组建,很多中国人想出去尝试了就有机会,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怎么样做团队的组建,特别是跨国文化团队的组建,说实在的,目前我还没有想清楚,所以说我自己跑到德国待了两年,了解一下海外到底怎么进行,到底怎么跟当地的团队进行融合,了解当地的政府、当地的企业到底怎么生存,这需要我们作为中国企业还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路。

关键的一点,对于我们来讲全球化的过程还是挑战非常大的,首先是我们在中国的管理团队怎么样去提高我们的国际化视野,因为我们现在8千个人里面,1千个人来自于海外,怎么跟中国的文化进行融合。还有一个同样很重要的,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管理机制,如果这个机制没有建立好的话,从中国管理全球还是很困难的。我们刚刚开始走,还是小孩子,走的不是很稳健,但是我们希望在全球里面能够形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跨文化融合的组织,让我们中国企业有机会走出去,能够为后面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做一个铺垫,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