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规划之下, 车企进入“脱碳”赛场

1、中国高度聚焦碳中和 多地已启动相关规划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共识,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落实思路也已逐渐清晰并高度聚焦。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在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此外,在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能源与环境列在最重要的目标中。

 

权威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315亿吨,其中中国占比接近30%。中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压力远超发达国,而地方政府、企业等,已将相关规划提上日程。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制定行动方案。早在今年“两会”期间,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发布了“碳达峰”目标,而上海和海南等地更是宣布要抢在全国时间表之前,率先实现“碳达峰”。

截至目前,已有超20省市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碳中和重要工作,虽然各城市“碳中和”规划不同,但一二线城市势必率先受到严格监管。

2、汽车产业将肩负减碳重任

2020年,在全球碳排放的构成中,交通领域占比超过20%,其中72%来自道路交通。从中国的情况看,过去9年,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5月27日举办的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2021年度会议上获悉,能源基金会的目标是推动中国交通行业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左右实现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2050年之前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并在2015年的基础上,交通行业碳减排75%,污染物减排90%。

汽车产业作为道路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将肩负减碳重任。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数据,汽车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

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至205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保持增长态势,汽车产业面临较高的碳减排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底,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编著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中,提出“2028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碳达峰的时间点被提前至2028年。

3、车企“碳中和”势在必行

“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发展话题之一,对于汽车产业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加速倒逼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其能源体系“非碳化”和产业体系“去碳化”更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欧盟已经走在前列,欧盟对车辆碳排放监管日益严格,并逐渐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管过渡。在日益严苛的政策背景下,欧洲各大汽车品牌相继制订碳中和或零排放时间表。

参照欧盟对汽车碳排放的监管,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倒逼车企“脱碳”的将不只是双积分,碳税、碳排放超标罚款等更为严苛的政策将接踵而至。

事实上自中国“双碳”目标发布后,国内车企也积极回应。目前,包括吉利、长城、比亚迪、一汽-大众等国内车企已经陆续启动“双碳”目标研究,丰田汽车则已制定相关落地规划。

2021年2月初,比亚迪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3月24日,一汽-大众将“碳中和战略下汽车产业如何部署”等课题纳入其第二届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中,宣布在2030年左右将完成碳中和;3月29日,长城汽车发布氢能战略,未来三年将在氢能领域投入超30亿元,并在年内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

丰田汽车4月透露在华落实碳中和初步方案:首先, 进一步扩充电动化的车型阵容,具体计划是到2025年,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在中国导入电动化车辆将达到30款以上,其中BEV车型将达到10款,包括BZ系列。届时丰田在全球的电动化车辆(包括HEV)将占其总销量50%。

第二,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推进CO2减排,具体措施包括:促进新工厂及研发职能的CO2减排,包括减少废弃物、使用绿色电力;发展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业务;从核心城市开始,推动使用绿色电力等。

第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包括扩大混合动力以及FC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外销,如广汽集团将使用丰田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同时,尽早实现电动化车辆的核心零部件100%的本地化生产。

4、小结

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车企瞄准“碳中和”目标制定规划,“碳中和”既是国际竞争需要,也是产业升级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不只是新能源领域,智能网联领域也将迎来新契机。智能网联技术能够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优化现有交通系统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

目前,汽车行业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产品碳排放的计算和追踪体系,实现碳排放的数据透明化和可追溯化,以方便车企展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动。同时,让汽车用户了解车辆使用背后的碳排放,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并保证文章内容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