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联网发展研究报告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政策加快出台

2015年至今,中国汽车行业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支持和引导政策,实现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从政策法规发布方向来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变革的共识,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力度逐步加大。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为中国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路线。

除顶层设计之外,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级别、各领域配套政策出台力度也同步加大。从2020年1月到6月,共出台与汽车相关的国家政策320个,地方政策187个,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分别为90个和42个,如图1所示。

 

图 1 各领域政策出台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国内存量市场背景下,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驱动发展新机遇

从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十一五”年均复合增长率25.7%,“十二五”年均复合增长率7.4%,“十三五”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普及期,处于发展新阶段,市场呈现低位运行,年均复合增长率-2.6%。如图所示。  

此外,从汽车保有量市场来看,仍持续增长,我国汽车市场由增量向存量市场切换。

 

图2 2001-2020年汽车市场销量及同比概况(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在此背景下,电动化、网联化与智能化驱动发展新机遇。

政府部门在加大产业创新催生消费新需求的引导方向上指明,协同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自动驾驶等功能,促生更多的消费需求。

各种现象表明,未来传统燃油车将面临增长瓶颈,汽车市场的增量来自于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以及存量市场的网联化改造。电动化技术将实现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替换,智能化将为汽车带来新增价值。

对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新车销售中车联网渗透率接近100%。

政策利好、经济复苏、消费升级、技术升级均促进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技术需求提升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诸多利好条件下,正不断转型升级,向好发展。

(1)政策导向仍利好汽车产业   

优化汽车限购政策。截至目前,主要限购城市已不同程度增加号牌指标、放宽号牌申请条件、精准设置限购区域、探索拥堵区域内外车辆分类使用政策,有序取消行政性限购汽车购买规定。如表1所示。

表1限购城市号牌增加情况

支持农村汽车消费。低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消费潜力仍未充分释放,是汽车市场增量主力。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相关文件要求,2021年将继续组织开展“汽车下乡”活动,支持农村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微型或轻型货车(含皮卡)、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

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在购置、使用方面均会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具体举措,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势头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2)宏观经济复苏支持产业向好

因疫情重大事件影响,2020年GDP波动,但中国疫情防控好于预期,2020年上半年复产复工速度较快,宏观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初步核算,202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表明我国经济稳定恢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6%经济增长目标,一方面稳定了经济向好发展预期,汽车市场正增长几成共识。

当前,伴随整体宏观经济的稳步恢复,居民消费信心稳步增长,各地积极促进汽车消费等利好因素,将全面促进汽车市场复苏,2020年,汽车销量达2531.1万辆,同比下降1.9%,相比2019年8.2%的降幅收窄,市场表现明显高于预期。

  未来,受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和新一轮汽车消费激励政策的拉动,汽车市场将持续恢复,并迎来繁荣期,预计2021年增幅3%,2024年增幅超10%。如图3所示。

 

 

图3 汽车市场销量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3)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新技术需求提升

我国正处在产品需求结构持续升级的阶段。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我国豪华车的增速一直远远高于乘用车整体市场,豪华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提高,由2017年的7.4%提升到目前的14%。这是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近年来持续增长,中产阶级规模扩大,汽车消费呈现升级态势,尤其是家庭车辆置换时对豪华品牌的偏好度更高,增速快于中端车和入门级车市场。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乘用车和国产豪华车出货量(单位:万辆)

 

 

图5 豪华车近年市场份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乘联会,统计的豪华品牌:包括BBA、凯迪拉克、捷豹路虎、沃尔沃、英菲尼迪、讴歌、特斯拉

从售价来看,在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6.4%提高到目前的10.2%。如图6所示。

从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豪华车高增长趋势来看,汽车消费升级仍在继续。价格升级的背后是企业通过智能化等多种技术路线赋能,提升产品性能,进而提升竞争力和溢价能力。

 

图6 按销售价格近年销售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乘联会批发数

智能网联技术升级成为产品升级的重要抓手。智能网联技术可显著增强汽车产品的可扩展性,增加单车价值,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车企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策略。

2020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手机互联、4G车联网、OTA升级、车载APP等功能渗透率快速提升,车端信息娱乐、多端互联、软件定义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在智能座舱领域,语音交互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

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产业链生态日趋成熟、关键技术快速演进

(1)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由于涉及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测绘等众多领域,由中央各政府部门协同管理。近年来,国家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标准法规、创新引领、配套设施、网络信息安全多方面形成政策体系。

从《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顶层设计已经明确规划了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应用目标与节奏,总体来看,2025年将是应用的关键节点,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有望真正落地。

 

图7 智能汽车政策体系框架图

表2 基于政策的智能网联汽车未来阶段发展特征分析

此外,2021年3月24日,公安部发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通行的相关要求,以及违法和事故责任分担规定。

2021年4月7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商业化应用提供政策依据。

(2)产业链不断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要通过ICT技术实现智能化、网联化升级,新势力、科技企业开始规模化进入汽车产业链,促进汽车产业链延伸出诸多新兴领域。

 

图8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3)关键技术快速演进

L2级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2020年,L2级别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规模化进入市场,在车型数量、涉及企业、市场份额方面均显著提高。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统计,近50家企业及品牌推出L2级别自动驾驶新车。

 

图9 L2级别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

车联网功能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部分基础功能装备率接近或超出50%。如图10所示,目前国内在售车型车联网功能的装备率相比智能驾驶功能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4G网络、GPS导航、手机互联等一些较为基础的车载功能的装备率已经接近或超出50%。不过在车载APP应用和OTA功能装备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图10 2021年4月智能网联汽车功能装备率情况分析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将进一步完善,软硬件技术继续突破

(1)产品管理:准入法规有望出台

中高级智能网联汽车因不符合相应标准而不被允许生产、销售和进口,反映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在应对新技术发展方面相对滞后。随着欧美等国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建设步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也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在产品管理层面,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会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办法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望出台。

(2)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针对汽车领域,规划纲要专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列出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域内容;在基础设施强化提升方面,提及充电桩建设、车路协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未来,智能网联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加快出台。

 

图11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发展领域

(3)信息安全:监管持续加严

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涉及大量的信息与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始终备受关注,2021年,我国实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的突破。为加强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填补了有关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空白。预计未来,汽车信息安全监管将进一步加严。

(4)软硬件技术继续突破,智能化再上新台阶

高算力芯片产品,支持高性能智能网联需求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向高级别进化、车联网与智能座舱等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催生了对高算力AI芯片的需求,国内外芯片企业也加大了对芯片产品的性能升级。

激光雷达成本下沉,促进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激光雷达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传感器,2021年呈现明显的落地趋势。多家企业开始推出低成本量产产品,这将进一步促进激光雷达规模化装车。

5G赋能车联网。近年来,5G技术加快落地,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车联网与5G协同发展。

车联网功能升级明显,V2X功能前装量产,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车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车载信息阶段,以基本网联能力为主;第二阶段为智能网联汽车阶段,主要通过V2X技术,开始实现车路协同功能;第三阶段为智慧出行阶段,车路协同在智能交通和高级自动驾驶中广泛应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车联网技术正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进。

 

图12 车联网发展阶段

基于通信技术发展,目前整车企业不断加大车联网功能升级力度。例如,40万以上燃油车OTA功能升级明显。

 

图13 燃油车OTA功能装备率价位分布

部分企业实现了V2X功能前装量产,如别克和福特。

表3当前V2X技术落地情况

基于技术进步及企业发展需求,目前国内各省市已建有智能网联示范区/先导区/测试场超60个,覆盖所有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涵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隧道、封闭园区等多个场景,支撑车联网技术测试验证。

2019年开始,工信部先后批复无锡、天津、长沙及重庆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规模部署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促进车联网规模化应用。

 

图14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数量(个)

车联网产业链合作加深,构建新发展模式

伴随车联网技术发展,主机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新发展模式。与互联网、网络通信商等建立更为广泛与深度的合作关系。此外,科技企业纷纷入局,依托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体系。

 

图15 典型车企车联网发展规划

博泰作为国内车联网综合服务商,在专利数量、主机厂合作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

除互联网企业,车联网产业链还有车联网综合服务商,主要面向车联网行业提供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其中博泰是国内最大的车联网综合服务商之一,其进入车联网领域的时间是2009年,具备硬件、软件、云端平台能力,业务覆盖面广,涉及汽车电子、终端软件、云平台与软件、运营服务等,并在多个领域具备专利支撑。

 

图16 博泰车联网的业务分步

中汽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按创新主体排名中,博泰车联网以612件、77%的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二;网联化方面,博泰车联网作为科技公司代表排名第二。

 

图17 博泰车联网专利布局情况

目前,博泰已与各类型企业建立配套关系,智能终端业务累计落地17个品牌,33个车型,160余款车款迭代。车联网云端业务累计落地15个品牌,近百款车型,200余款车款迭代。

表4 博泰与主机厂等企业合作情况

 

图18 博泰车联网业务配套情况

车联网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系统平台成角逐新焦点

车联网产业链条长,参与企业众多,既有科技巨头也有车联网公司,业务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企业各具自身特色与侧重点,暂无明显的竞争格局形成。

表5 国内车联网竞争格局

车联网政策标准将逐步健全、跨界融合加速、应用生态建设成为发展重点、车路协同加速发展

除上文所述车联网利好政策的发布,202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强化车路协同,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落地。预计未来车联网领域政策指向,将会倾向示范应用与配套设施建设,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切入点。

  在标准法规方面,截至2020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六大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智能交通、车辆智能管理)全部明确,统一协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加速形成。

 

图19 车联网标准体系

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国内主机厂的车联网产品开发基本遵循了跨界融合的发展规律,均选择与互联网及车联网企业进行合作,跨界融合仍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表6 主机厂车联网领域合作布局分布

近年来,以长城、长安为首的国内主流整车企业不断推进生态构建,例如,长城联合腾讯、阿里、百度等8家战略伙伴,共建全域智慧生态;长安北斗天枢战略提出构建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立体交通三大板块的联盟,车企不断在向智慧出行服务商转型,未来的车联网技术应用也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将呈生态化发展。而要构建生态车联网,需要车企与车联网企业共建,充分结合内容服务生态与车载场景。

无人驾驶是汽车发展的终极形态,车联网技术服务无人驾驶,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将协同实现无人驾驶。

 

图20 乘用车智能网联技术演进路径

 

报告全文下载链接:http://forum.autoinfo.org.cn/autoinfo_cn/download/%E4%B8%AD%E5%9B%BD%E8%BD%A6%E8%81%94%E7%BD%91%E5%8F%91%E5%B1%95%E7%A0%94%E7%

A9%B6%E6%8A%A5%E5%91%8A%EF%BC%88%E5%85%A8%E6%96%87%EF%BC%89.pdf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并保证文章内容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