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入网须知|广告须知|在线客服|网站地图|网上提交|网上注销|English

 首页 >> 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徐长明

发布时间: 2011-09-09 原文时间:  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 字体: ]
  9月2日至4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丽泰达国际酒店举行。在“汽车社会与产业未来”的年度主题下,来自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的高层领导以多元化的会议模式展开深入的讨论。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做客记者访谈间,他认为用市场换技术,政府设想的全流程开发几乎没做,都是拿国外成熟的,或者是即将淘汰的平台来做,简单的做一些改造,就变成合资自主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政府所希望的合资自主,现在合资自主是变了味的合资自主。下一步怎么能够让它成长起来,战略市场是必须要给予的,另外一方面怎么能让它按照原来设想的路走下去,并不是说合资自主就不好,合资自主好的方面我们没有拿来。

  以下为访谈实录: 

  记者:这里是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现场,本时段坐客访谈间的嘉宾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欢迎您的到来!

  徐长明:你好!

  记者:这是你第几次参加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呢?

  徐长明:差不多每次都到吧。

  记者:本次您最关注的话题是哪个?

  徐长明:这次话题有很多,今天上午的汽车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一个热点问题,还有自主品牌发展问题,还有新能源汽车问题,这些都是热点问题,这次会议上估计都会有论述。

  记者: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整个汽车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如果请您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尤其是2011年汽车产业发展的话,您会用哪几个词呢?

  徐长明:调整是今年的特点,最关键的两个字应该就是调整了,这是今年最明显的特点。另外一个,自主品牌的发展在今年遇到一些挑战,我看今年的市场,这两个可能是最主要的了。 

  记者:调整和挑战,其实我们知道去年这个论坛的议题是企业的转型升级,更往上走的态势,但是调整和挑战,我们看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

  徐长明:这也是很正常的,去年和前年汽车市场是超高速发展乘用车来讲,一个是52,一个是37的增长率,总体汽车两年时间里就翻了一倍,2008年的时候才九百万,去年到1800多万辆,那么高的基础上,两年的时间翻了一倍,全球都没有先例,这是政策刺激下引起的。今年这些政策集体退出,带来调整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全世界有没有这样的先例,调整今年是必然的结果。

  自主品牌发展不乐观有必然性

  记者:正如您刚才提到的前两年迅猛的增长与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业态产生非常强烈的对比,今年上半年尤其是自主品牌的份额下滑非常严重,可能整体市场表现并不是那么乐观,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发展的态势?

  徐长明:这个里面应该是有其必然的成分,因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这几年确实有一个提升的进程,从过去十年来看,我们观察到一个数据,自主品牌的份额在过去十年里面,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左右,由22%提升到去年的32%左右,过去两年提升幅度更大一点,因为国家有了鼓励政策,而这个鼓励政策虽然没有针对自主品牌出台。但是它的每一个政策,应该说都对自主品牌更有利,1.6L以下这个车型里面,自主品牌的份额本身就是大的,对它进行鼓励,等于自主品牌大部分车型都享受到了鼓励政策,所以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应该是好的。它的市场份额提升也许超出了自主品牌靠其自身竞争力应该达到的水平,现在外力退出去了,自主品牌的速度有一个回归,但是这个回归是偏大了。

  记者:你怎么看待国家产业政策对自主品牌这样的一些影响,您认为未来的政策应该是更多的扶持和鼓励,还是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徐长明:我觉得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从自主品牌发展来讲,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市场,汽车大国来讲,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历史上,都享受到了相当好的政策。先发达国家就不用说了,日本、欧洲、德国、法国、美国,那是在别人还没有汽车工业的时候他率先发展,等于他就是自主的发展,日本和韩国是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他们市场发展初期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外资的进入,都是封闭的市场,自主品牌几个企业之间在竞争,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等于享受了国家的保护,我们国家现在是高度开放的国家,城市来讲,70%被外资品牌占领这个市场,自主品牌只占到30%。在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状态下,如果不对自主品牌企业实行更多的措施支持的话,让自主品牌异军突起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现在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

  但是第二个观点,这种支持不能是广的,无限的,自主品牌应该是在市场环境里去竞争。竞争取得优势的企业再给一些支持可能更好,这种支持政策下一步怎么对竞争有优势的企业去扶持,这种更好。青岛是“见苗浇水”,见到你要成长起来,才会给你一些支持,同样支持十亿元的资金,如果看不出来企业哪个好,哪个不好,普遍支持可能没有力度,怎么把有效的钱花到最需要的,这个企业最有潜力能够成长起来,成长为优势企业,对他们进行支持效果更好,以后支持方向上做一些调整更好。

  记者:以前的支持更多的是普惠式的原则。

  徐长明:感觉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来,在市场的环境下对它进行支持,不是无限制的保护。

  记者:这种无限的保护也会让这些企业丧失市场竞争的活力。

  徐长明:必须有一定的成长力,缺一把力的情况下,我们对它进行支持,这样更好,我们的政策需要调整。

  现阶段合资自主已变味

  记者:您如何看待市场竞争当中合资自主品牌它在行业中所处的行业地位?

  徐长明:这是比较热的话题,合资自主有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其实,以前是政府逼着它去做,现在很多公司愿意自己去做,日产公司自主品牌准备搞到30万辆,这是很大的量,全系列,如果他们搞成功了,相信别的很多企业都会瞄准这个路,动作会更大一些。这种发展对自主品牌肯定是有影响的,政府希望发展合资自主的时候是有一个想法,利弊肯定都是有的,当时的角度,就是希望合资公司开发搞的自主品牌汽车,是在合资公司全流程的去做开发,做研发,做设计,是希望这么做,这对自主品牌形成了压力。另外如果全过程做研发,必然有很多的,我们中方的人员要参与进去,如果这些人员流失到其他企业去,转到自主品牌去,那就是我们人才的外溢,还有技术的外溢。现在政府设想的全流程开发几乎没做,都是拿国外成熟的,或者是即将淘汰的平台来做,简单的做一些改造,就变成合资自主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政府所希望的合资自主,现在合资自主是变了味的合资自主。下一步怎么能够让它成长起来,战略市场是必须要给予的,另外一方面怎么能让它按照原来设想的路走下去,并不是说合资自主就不好,合资自主好的方面我们没有拿来。

  记者:我们之前有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其实在被动出现的这些合资自主品牌的汽车,现在也开始走向市场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一个怎样的表现,现在主动进入的这些汽车,他们是否会按照政府设想的这种思路,或者是这种方式来完成呢?您怎么判断他们这种未来?

  徐长明:如果没有政府更强的外力去做的话,大家不会按照政府市场,全流程开发这样去做,这样做成本是高的,现在把成熟的平台,或者即将淘汰的平台改头换面,换成合资自主,挂一个标,成本是低的,收益是最好的。

  记者:行业内有一种观点,合资自主品牌可能是现在市场换技术新一轮的方式或者新的尝试,您怎么看待这个话题?

  徐长明:可能也没这么去想,市场去换技术,这种模式,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外力,这一轮技术还是换不到,因为他没在中国做全过程的研发,只是拿平台做了一个改造,所以没什么技术。市场如果让他占领了,这个技术还是没有,如果非要说这个话题,按现在的模式,还是做不到市场换技术。

  记者:曾经我们以合资品牌的形式来做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我们得到想要的,现在合资自主新的模式,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徐长明:通过我们这么多年汽车产业的开发,引进外资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高力度的开发,就没有奇瑞,吉利,比亚迪他们的今天,他们今天没有这么顺利,因为有这么多做了零部件,做了整车,所以我们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成长几个自主品牌,当然还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程度,开放的汽车工业还是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记者:我们谈过了目前非常热的市场换技术话题之后,另外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也想请徐主任多做一些预测和解读,国外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车市可能未来会引起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二春,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调查结果,这个第二春可以持续多久?

  徐长明:这个研究结论和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做的差不多,大体观点都是一样,我们也是判断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点主要在中西部,在二三线,以增量为100%的话,那些地区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如果以现在总量为100%,他们占的总量还是小,这是符合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规律。从购买力高的地区向购买力低的地区逐渐普及汽车,那些地方收入应该相对低一些,人均GDP水平相对低一些,下一步发展,他们那些地方买车的人群数量会更多,持续的时间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汽车市场发展总结为两个高速期,第一个高速期是千人五辆到千人二十辆,第二个高速期是千人二十辆到千人一百辆。第一个高速期购买者体现在一线和二线偏发达的地区,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的主要动力源就是三线地区和二线市场里收入偏低的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主要动力。

  记者:千人二十辆已经达成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一二线城市面临的城市交通,道路建设这些问题集中爆发出来,二三线市场潜力并没有被开发出来,当我们达到千人一百辆的时候,可能他们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中国汽车和谐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提前未雨绸缪的解决好这些问题?

  徐长明:现在我们国家对汽车的发展总体上来讲是滞后的,汽车发展起来,出现了问题再去解决,从来没有能够有效的去做,一线城市发展的时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你没经历过国外跟国内毕竟有一道关卡着,对国外了解的少。但是国内很多大城市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二三线城市就应该尽量的避免,不能把北京的问题解决,你再去复制,这又被动了,现在要主动的研究,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地方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很多是可以解决的,事先做规划。二三线城市应该把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方发展汽车化的经验和教训好好的总结,在他们汽车还没有大规模发展的时候引入过去,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限购、限行措施还需探讨

  记者:你怎么看待限购和限行这样的行政措施来调节我们所面临的汽车交通的问题呢?

  徐长明:限购和限行,特别是限行,或者是提高停车费用,不管哪种方式,总归是要出现的,要么是限购,要么是限行,这两个是行政手段了,要么就是一些经济手段,多用路多交费用,大幅度提高停车费,要么是行政手段,要么是经济手段,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的时候,大都市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但是这个阶段来得早还是晚,是不是现在就应该采取这种方式,这个需要探讨。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的跟进,总也跟不上汽车的发展,大多数全球普遍都是一样,所以我觉得只不过现在我们这个阶段早了一些,还不应该采取这种措施,应该还有很多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更大范围内来讲,要有城市布局的发展,比如说北京,能不能把更好的医院,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幼儿园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下布局,如果这么有效的布局了,大家就不会在五环外住着,一上班把小孩儿送到三环里来上学,一看病三环里面来,这样就会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其他城市发展的时候,最好能够多中心,这个需要做规划的,北京这样的环状模式下去,主要的优势资源,商场还简单一点,写字楼,办公场所都在三环以里,交通是没办法解决的。

  记者:我们也希望二三线市场在汽车产业更蓬勃发展之前能预见到这些问题,能提前做好有效资源配置。

  徐长明:对,另外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相对就小,本身压力就小,如果再能提前规划一下,相信他们汽车消费会更好,消费者拥有汽车之后会更加幸福,对汽车工业发展也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记者:我们看到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武汉、成都这样的城市,拥堵的苗头已经非常明显了,我们要更多的借鉴现在已有的城市发展的经验,大家未雨绸缪做好这件事情,除了这个话题,还有最后一个话题,大家比较关注的,2011年杭州和上海的电动车自燃事件给公众造成很多疑虑,大家都在质疑安全性和可靠性,您怎么看待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向,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是什么问题?

  徐长明:长远发展来讲,能够解决汽车发展可持续问题的就是纯电动汽车了,因为电的来源很广泛,有风能,可以从煤气发电,可以用风发电,可以水,沼气能,还有生物的东西,很多很多都可以转化为电。将来能够解决汽车可持续发展,我们13亿人口的国家,工业化之后需要大量的汽车,光靠传统汽车,汽油机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靠新能源。这一块儿我们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要坚定不移,特别是纯电动的,直接用电充了就能走的,这样的汽车应该是长远发展的主导方向,不能质疑,也不能耽误,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现在的问题,纯电动汽车主要的就是电机,电池,电控这“三电”,最关键的就是电池,自燃这些都是电池没解决,电池能量密度不够大,需要这么大的能量,需要非常大的体积,应该是更小的体积能解决这么大能量的问题,这就好了。现在因为电池的能量密度太小,太低,这个没解决。第二,充一次电跑的里程没解决,还有成本的问题,这些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还有电池安全问题。这些问题是未来制约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好的发展,必须在汽车电池上下更大的工夫,这个能量还不足够。刚才开会还在讲,将来汽车里的空调是不是也要用电池来解决,如果都用这些来解决,你得需要多少,电池这是一个大的问题,下一步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打印文章】【保存此文章】【关闭窗口】【 发送给朋友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入网须知|广告须知|在线客服|网站地图|网上提交|网上注销|English

AutoInfo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介质擅自进行复制或镜像。
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反馈至info@catarc.ac.cn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成林道218号  信箱:天津市第59号信箱  邮编:300162 
信息资源:(022)84772803  合作热线:(022)84771204  传真:(022)24370547
网员热线:(022)84771576、84770772、84771242、84771240、84772752、84770883
津B2-20020089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1/09/09 16: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