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 |
吴新发:新能源车的发展应由汽车产业主导 | ||
发布时间: 2011-09-08 原文时间: 来源: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 字体:大 中 小 ] | ||
2011年9月2日-4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举行。以下是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在论坛头脑风暴上的发言。主题为汽车行业适应汽车社会的战略调整。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 其实经济发达到一个程度,汽车的发达是一定会跟随而来的,汽车所有的使用,也会开始多样化。现在我看到我们国内这样的一个汽车的成长,对我们企业来看,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对于汽车产业来讲,未来的规划,产品的规划,都考虑到成长的空间。但是因为汽车与人之间使用的状况之下,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污染的问题,还有能源消耗的问题。所以在未来汽车产业里面,像以东风裕隆这样的产业来考量的话,无外乎在整个节能科技上面,会投入更多研发的工作。也就是说,节能的车子,新能源的车子在汽车产业,企业规划的战略上,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市场,在未来在大家都发现能源的需求上面,是大幅的受到威胁。同时,也要解决的就是汽油柴油所带来的排污的问题,污染的问题,所以节能车也好,新能源车也好,相对的都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困扰,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整个汽车的发展过程里面,相对的对驾驶者要有非常好的便利性,要有更好的便利性,在驾驶者跟社会之间,他使用上更方便。 所以现在我们在车子上面,在新能源这方面的发展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可以发展,或者应该要发展的,就是车载资讯这一块,汽车的车载资讯,将来不是只应该做所谓的导航,它应该把整个汽车使用的过程里面,跟汽车使用过程里面每一位人的生活所需要的资讯结合起来,跟政府的在整个管理上的资讯,交通上的资讯要结合起来,让我们整个在汽车的使用过程里面,让社会能量的消耗是最低的,也是最便利的。 我们今天早上也都提到一个蛮重要的议题,就是如何从汽车的大国,变成一个汽车的强国,其实在很多的演讲里面都提到要发展更多自主的科技,要有更多更新的科技,这个我想是一定的,是肯定的。 但是还有一点,我个人认为,我觉得我们在驾驶人跟行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以及交通规定的秩序的遵守,这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更高的水平的提升的话,我们仍然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我们可能还是耗费了很多的社会的资源,制造了很多的混乱,而并没有办法达到我们应该有的一个和谐的一个汽车社会的这样的一个理念。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跟同事去日本,到日本出差,他从来不会横跨马路,他一定按照红绿灯的标识走斑马线,可是回到国内,红绿灯是仅供参考,斑马线是视而无睹,这就是遵守秩序的问题。我还有一位同仁,他的小孩到英国留学回来,有一天座他妈妈开的车,前面有个行人突然要穿越,他叫妈妈停车,妈妈说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礼貌了,他说我在英国看到人家都是这样,行人优先,不是车子优先,所以这方面的改变如果能做到的话,我想整个汽车社会会更加的和谐,产业发展也更加有前途。 关于新能源这块,现在电池这块比较难突破的就是续航力,刚才郑总也提到了,现在所有都在解决续航力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过渡期间,在电池本身,续航力不足的时代还没有做任何的改变。可是我们也看到,过去这二十年来电池蓄电的能力,以及不断的新材料的发现,它是有在大幅度的进步。所以预期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它是会解决这个问题,在科技上它势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阶段性要做的话,必须要有一个所谓的混合动力式的,或者是所谓的电动增程式的,还是需要仰赖两种技术来共同推动,当做一个过渡期间。 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政府政策上要更明确。我们碰到了好像在新能源的推动上面,尤其碰到电动汽车方面的推动,结果是以电网公司的考量为主,不是以汽车产业,或者消费者的使用的喜好来考量,反而是以电网公司它的利益来考量,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利益分割的问题。电网公司如果这样考量的话,所有东西他考量是以他的方便为第一方便,以他的成本最低为最低,早上也提到了,设了很大的充电站,实际上空无一人,我们也跟电网讨论过,也跟政府讨论过。我们认为汽车产业新能源的发展,规划的这些部分,应该是由汽车产业来主导,而不应该由环境产业去主导,这个好像有点主从异位了,如果完全回归到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我相信很快可以把这个方向明确化,也很快可以把所谓共同的规格把它制定下来。因为这样的规格制定下来,对我们未来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做强是有很关键的意义。否则你没有制定规格的这个话语权,你没有办法决定很多未来的发展,这个是目前的一个困难。 | ||
【打印文章】【保存此文章】【关闭窗口】【 发送给朋友】 | ||
AutoInfo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介质擅自进行复制或镜像。 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反馈至info@catarc.ac.cn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成林道218号 信箱:天津市第59号信箱 邮编:300162 信息资源:(022)84772803 合作热线:(022)84771204 传真:(022)24370547 网员热线:(022)84771576、84770772、84771242、84771240、84772752、84770883 津B2-200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