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入网须知|广告须知|在线客服|网站地图|网上提交|网上注销|English

  首页 >> 200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专题
陈 斌:“谁是中国汽车工业”是无解的难题?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谁是中国汽车工业”是无解的难题?

  陈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200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先说明一下,原来论坛主办方希望我在会上讲一下关于产能过剩的思考,但是后来临时因为我想说一下关于自主开发的思考而不是思路。

  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汽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贴近人们的生活,一部美观大方舒适耐用的汽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挡不住的诱惑。人民热爱汽车、关心汽车工业的发展,人民在议论着每一款车的性能价格,关注着每一个汽车厂推出的每一款新车型。  
  
  在目前国内众多行业当中,汽车的展览会最多、汽车行业的论坛最多,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所有关心汽车行业发展的业内、业外人士时下最时髦的词是自主开发,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开发,国内外人士、业内外人士各抒己见,即使在业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在谈论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实际上也涉及到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在此我想就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以及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第一,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

  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刚刚出台,当时我们在国外交流的时候也有同行提出,中国的轿车市场一年需求只有几万辆甚至十几万辆。1991年的时候,中国汽车的轿车产量只有8万辆,1992年只有16万辆,而且当时我们中国轿车的平均国产化率不到20%。全世界的汽车产能远远超过了需求,中国市场这一点轿车的需求国际市场完全可以提供,为什么还要制定一个产业政策,为什么要发展中国汽车的产业。

  这个观点应该说跟我们国家在2000年加入WTO之后也有一些人提出,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单求所在不求所有,这个实际上是一样的。记者讨论的时候我们也在回答,因为我们坚信中国的汽车市场一定会成为世界三大汽车市场之一,就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汽车三大市场之一,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市场,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市场,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汽车市场。

  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需求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本条件。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可能靠进口来满足,所以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这是必然的,谁也挡不住的。制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就是提出要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战略目标,规范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记得在当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提出的,在2010年形成三到四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和三到四家大型摩托车企业集团,实现自主开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我想这个目标目前看来也是完全正确的,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有许多企业完全实现了四个自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而且我们也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第二,汽车工业对外开放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尽管在94年以前,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有了三大三小,其中三大三小中有五家是合资企业,但是真正在94年提出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还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提高这一点确实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记得当时我们在起草的时候也专门请了国内大企业科研院所的领导,也请了一汽的汽车研究所的领导。当时就在考虑,如果靠我们国内的力量自主开发可以开发出什么样的产品,记得当时我是举了夏利的例子,把夏利作为一个样本,说如果集中我们一汽的全部力量有没有可能开发出像夏利的这种车辆,回答是不可能。我又说什么原因,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还是在动力平台上。那就是说如果国家来协助你们或者支持你们引进一个平台的话,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发一个能不能类似于像夏利这种车型来,回答仍然是不可能。这不仅仅是一汽,也包括二汽和其他的一些研究所的领导。

  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当时我们也很清楚,作为一汽的一些科研人员确实也是心有余悸。在七一五时期一汽的轻型车改造完全靠自主开发,花了7年时间,但开发出来的车不成功,没有竞争力。当时这个时期,国内的庆陵、江陵在生产车,一台车可能赚2万块钱,但是一汽的车确实是亏损的,原因是要从头到尾的开发。我想当初为什么我们的自主开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当时我们很慎重的提出了国家鼓励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一汽,轻型车在开发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时90年代初应该是一汽接连三年亏损,但是确实在以后的论坛上我也问了很多提出为什么当初国家不支持自主开发的人,当初在一汽这种企业自主开发遇到困难的时候但这些人从来没有站出来说支持他。因为当初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汽车零部件的整体落后,是国家整个制造业的落后,在座的都非常清楚,搞国汽车的,也知道我们当初花多大的精力搞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因此我们想这里我们慎重的提出了利用外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模式,但为了不让失控,我们提出了限制条件:

  第一,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比不低于50%。我这里觉得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中国政府在所有文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外合资企业50对50的资源,没有这种规定,我们提出的是中方股比不低于50,这点很清楚,作为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在股比50对50的情况下,实际上无论在管理和经营效率上是最低的,包括决策效率也是最低的,但是恰恰要求50对50不是中方企业。我们在指定这个产业政策的时候,包括一汽、二汽合资不是50对50,中方是60%—70%,50对50的规定不是政府提出来的,应该说是企业的选择。

  第二,提出同一个汽车企业在同一类汽车产品上在中国合资不能超过两家。现在看来这些规定也是正确的。20多年来我们利用外资大大提高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通过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国汽车产品的制造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汽车零部件工业大幅度提升,不仅大规模的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对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开发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许多企业都能够进行自主开发,这与当年合资企业为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所做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也有人质疑利用外资政策制约了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坦率地说我在工业领域也分管很多行业,许多行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利用外资,甚至对外开放的程度要比汽车行业低得多,恰恰在自主开发方面也没有比汽车行业先进多少,甚至有的行业比汽车行业还要落后许多,他们也在纷纷向我讨教汽车行业的经验。所以我讲,这不是每一个行业的行业政策所决定的,而是整个国家在这一段发展时期的创新体制和政策环境所决定的。对质疑利用外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人我也借用新华社记者梁静同志的一句话,有人吃了十个馒头才饱,认为前九个馒头不应该吃。

  第三,汽车生产企业应肩负自主开发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建立创新型行业和企业,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目前国内更多的地方和企业关心的是摆脱困境或者看到现实利益,在没有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统筹兼顾在一起的时候,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增强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实际上成为政府的一个口号。

  谁是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我也在请教汽车行业的很多的前辈和老领导,当初有机械部、当初有中汽总公司代表着汽车行业,今天在座的每个企业就是我的企业,谁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前几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振兴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我也在跟很多人讨论,谁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地方政府、作为企业,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事不是我企业的事,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谁的事啊?所以这里边坦率地说,在很多体制和一些观念没有完全统一的时候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确实是一个口号。

  但是也许我们并不悲观,因为也有像奇瑞汽车这样开发的汽车可以以上亿美元卖给国外知名的企业,但有时候我们也困惑,我们也有一些国内的大型企业一直在热衷于进口、依赖于引进。我不知道他们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又是如何考虑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又在哪里。所以这里可能我还要借用一句国外一个非常知名的汽车公司的老板对我们的一句建言,“说中国汽车发展的出路在于民族资本和私人资本”。

  第四,自主开发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拥有自主的产品商标。

  在自主开发成为汽车行业内外的关键词以后,最关心自主开发和产品商标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在享有多年技术引进成果的同时,也曾经淡于谈论自主开发,但是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新车型的陆续推出,特别是经过本土差异化设计的车型得到了消费者欢迎的同时合资企业也开始重视自主开发了。

  中国政府既然批准成立中外合资企业,也希望合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市场知名度,而合资企业发展壮大和提高知名度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拥有自己的产品商标。拥有自己的产品商标就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的知识产权要靠自主开发所获得。对于真正想把合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外双方来说,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不是行政干预的行为,而是一个市场竞争的必然,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第五,自主开发是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

  产品自主开发是企业行为,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采取哪种方式开展自主开发,是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要的选择,也是企业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现实的问题不是每次都要参加论坛发表意见,也不是把未来描写的多么美好,把规划做的多么雄伟,而是要如何脚踏实地的走出第一步,认真的进行产品开发,尽快推出具有全部或者部分自主产权、拥有自主商标的汽车参与市场竞争。

  据我所知,近两三年,国内企业包括部分合资企业,将会有这样一批产品陆续推出,这将是一个进步,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的汽车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由于市场潜力的巨大,无论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消费领域都会有一个庞大的市场,有针对性的自主开发产品是满足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取得市场竞争先机的唯一选择。

  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能够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在自主开发的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大家!

 

 
打印文章】【保存此文章】【关闭窗口】【 发送给朋友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信息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入网须知|广告须知|在线客服|网站地图|网上提交|网上注销|English

AutoInfo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介质擅自进行复制或镜像。
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反馈至info@catarc.ac.cn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成林道218号  信箱:天津市第59号信箱  邮编:300162 
信息资源:(022)84772803 传真:(022)24370547
合作热线:(022)84771576、84770772、84771242
津ICP证08002643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1/06/24 12: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