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铁成:引领行业进步 建设汽车强国 中汽中心发力2022“改革创新年”
2022-02-24 10:23
引领汽车行业进步支撑汽车强国建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天津,是在国内外汽车行业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技术服务企业集团。
2021年是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中央企业,中汽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资委关于国资央企“三新一高”改革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新使命、新定位、新征程,共同开启发展新愿景”为核心主线,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和扎实推进,取得了突出成效。
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汽车进入普通家庭和产业合资合作的起步阶段,进入到21世纪近20年来产销市场暴发式增长和产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处于由大谋强的战略机遇期,“三新一高”改革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变革影响在汽车行业尤为突出。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一汽时,对于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做出了明确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不断发展,有危有机,危中有机。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指示批示,为汽车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百年发展后的重要转型变革期,我国汽车产业也处在了机遇与挑战并存、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关键阶段。汽车产业新四化进程加速,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产业价值链总量上升、重心后移,汽车与装备、能源、城市、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不断融合,碳达峰、碳中和将对汽车产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链产生深远、系统的重大影响,对于汽车行业的整体升级进步催生了新需求,技术革命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新动能,跨界深度融合也激发了更多的新畅想。
国际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汽车产销市场也面临多重冲击,进入低迷期。从国内汽车行业来看,国内市场以 2018 年首度下滑为重要节点,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基本判断仍将延续5—10年,增速波动、动能转换、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成为新周期的主基调。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引下,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扩大内需等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中占据重要地位,仍将且必须担当更重要的新发展阶段历史重任。
立足汽车行业,中汽中心始终坚持全价值链技术服务机构的行业定位和主责主业,牢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以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助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成为世界汽车行业排头兵,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追求。
中汽中心坚定担当国资央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使命,加快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全面提升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尤其是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全面实施业务布局与结构优化调整,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和核心竞争力构建,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以支撑汽车强国建设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
以战略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中汽中心作为汽车行业独立、公正、第三方的技术服务机构,立足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实际,尤其是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合资合作技术的发展所需,在标准法规、政策研究、检测认证、共性技术研究的综合支撑方面,供给行业企业所需、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所以,中汽中心成立的初心是“寓监管于服务,推动汽车工业技术进步”。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汽中心作为国资央企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核心在于回答国家和行业提出的时代命题,回应汽车强国建设的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以《中汽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抓手,中汽中心对于一系列事关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进行了科学、客观的研判,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提出了明确、科学的指南。
智能网联驾驶场景
一是明确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全价值链技术服务机构”的战略定位。中汽中心坚持立足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公众的“三大服务”主责主业,要在汽车行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构建全球竞争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面向国家所需、面向行业所需、面向公众所需,牢记服务行业、服务各方的初心和事业根本属性,坚持以服务实现自身价值,以服务产出经济效益,以服务作出政治贡献和社会贡献;要坚持并确保研究领域全面、服务能力多元、业务板块协同,要形成全价值链综合性业务布局。
二是提出了“引领汽车行业进步、支撑汽车强国建设”的企业使命。引领汽车行业进步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偏重“生产制造”的工业,迈向“汽车社会”的行业,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各领域主体,涉及技术、政策、标准、测评、消费各方面工作,更加突出综合性。中汽中心将在前瞻理念和超前布局方面,确保专业研究和核心能力引领行业,成为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重要引领者。支撑汽车强国建设方面,中汽中心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坚决履行中央企业的行业“国家队”的职责使命,努力实现行业贡献和服务价值突出,助力民族汽车产业发展,成为汽车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者。
三是锚定了“四个最”的战略目标。成为政府最认可的产业智库,出发点是中汽中心应政府管理和发展汽车产业所需而成立,必须以全面、专业的政府支撑,建成一流产业智库,在服务政府面向汽车产业的决策施政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最尊重的合作伙伴,出发点是中汽中心以服务行业和服务企业发展进步而存在,必须以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精深技术实力、优质技术服务,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构建核心优势、赢得伙伴尊重。成为公众最信赖的权威机构,出发点是中汽中心为建设绿色文明和谐的汽车社会而奋斗,必须以权威公信的社会影响力,在助力民族品牌发展、引导科学消费、共建美好汽车生活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员工最自豪的事业平台,出发点是中汽中心因全体员工的共同奋斗和价值实现而发展,必须以发展依靠员工、成果惠及员工、愉悦伴随员工的价值取向,持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应对挑战 寻求突破
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周期性波动、行业格局变革等多重因素交叠影响,“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远一段时期,中汽中心面临的国内外、行业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如何洞察趋势并加快转型升级、寻求突破至关重要。
中汽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和扎实推进,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立足“两个面向、两个聚焦”,即面向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重大需求、面向用户行业技术进步,聚焦产业引领、聚焦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新投资近20亿元启动新能源检验中心建设,完成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风洞实验室并部分投入运营,以常州基地建设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区域中心,智能网联、信息安全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经营质量稳中向好。着眼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内部组织架构优化调整,新组建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全面统筹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
二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治企管企能力,着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聚焦重点任务、突出改革实效,配套成立10个改革专项组对重点改革任务进行集中攻关,相继推动中长期激励、市场化经营机制、子企业董事会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点难点任务取得突破。其中,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上市即将完成,将成为国内汽车试验场第一股,包括深化考核分配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等在内,全面建立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联动机制,在武汉检验中心实现“岗位分红”破冰,并储备了第二梯队“岗位分红”子企业,企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包括基础管理、制度建设、风险管控、信息化建设等在内,中汽中心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成效不断显现。
三是中汽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实施“军令状”责任制、设立专职专项“首席专家工作室”等新型科研管理模式。中汽中心于2021年5月组织召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发布《科技创新指导意见》及《科技创新激励和管理十大政策》,重点围绕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能。2021年,积极落实“双碳”国家战略,于4月专门设立“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汽车产业实施路线图”重大科研专项,攻关汽车产业碳中和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关键技术难点,并已形成《汽车工业低碳行动方案》等多项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相关部委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
中汽中心发布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
中汽中心主动发起、组织行业企业共计20个民族汽车品牌,共同推进“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并于2021年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一周年之际,发布《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助力民族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汽中心积极担当“出题者”功能作用,强化联合协同,在国资委指导下,联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11家中央企业共同发起“中央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平台”,建立数字化转型创新生态圈,共同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国资央企数智化发展。
2022年是中汽中心“改革创新年”。中汽中心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继续深化改革,持续转型升级,推动改革效能不断显现,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2022年第1期